《万里归途》观后感(通用10篇)

更新时间:2025-10-18 09:05:25
《万里归途》观后感(通用10篇)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万里归途》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万里归途》观后感 篇1

电影《万里归途》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同伴在撤侨大巴前等待张译、王迅、殷桃的音讯。所有人的眼睛一直眺望着前方高坡的地平线,期待着那条轮廓线有所起伏……尤其此处饶晓志导演特意用了一个小女孩的主观视角镜头来呈现,就更加让人共情了。

电影《万里归途》多处用叙事节奏来故意“欺骗”观众,调动观影时的情绪。

比如电影的一开头,就让主角们陷入了麻烦,然后一番交涉问题解决,随即高兴离去……让观众以为危机解除,跟着心情放松了下来。结果下一幕就突然来个大场面,以此不断拨弄观众的情绪。使得电影节奏紧凑,基本能一直吸引住你的注意力。

前面一度被我认为是“槽点”的反派与张译互射桥段,还好有后面的“梅开二度”。一方面算是做了合理的解释,反派只不过是通过“不对等的信息骗局”让别人在自己面前胆怯、求饶,从而彰显自己狐假虎威式的“强硬”。同时也再次callback了电影的经典台词“面具戴久了,真以为是自己脸了?”。

另一方面,也给了张译这个角色救赎的机会,为宗大伟正了名。

张译饰演的宗大伟绝对是充满正义感的人物,只是他的勇敢又夹杂了一份隐忍和牵挂。正是多了这份顾虑,让人物才更真实,更具立体感。不得不说张译老师把这个角色拿捏的准确、自然。

王俊凯饰演的成朗,就像曾经的宗大伟。这一对欢喜冤家,一个初出茅庐,一个久经沙场。一个莽撞勇猛,一个圆润变通。从起初的互相看不上,到最后互相欣赏、互相理解、互相中和。

电影插曲《星星点灯》歌词和旋律,与当时电影的那段“逆行奔赴”剧情也很贴合,这首老歌我早已听过太多遍,但第一次听得这么激昂、动容。

虽然自己身上的“平安符摘下送人必领盒饭”的定律依然存在、个别几处台词也略显生硬、作为领衔主演王俊凯演技还有待提高……

但整体上看电影还是很不错的,故事不卑不亢,没有空喊口号,也没有用“国家的特殊性”推进剧情,叙事重点放在了不断遇到困难,然后协作解决困难的坎坷撤侨路上。

直白的说就是主旋律含量没有预想的那么多,电影交火爆炸场面也比预期激烈。

最后张译从天安门驶过天安门,突然有点梦回《士兵突击》。

  《万里归途》观后感 篇2

国庆长假的第一部电影《万里归途》,我看后,心情久不能平静,叮嘱大家入场千万不要忘记带纸巾,因为泪点满满。

《万里归途》讲述了北非努米亚爆发战乱,赤手空拳的驻地外交官穿越战火和荒漠,以“使命”为拳,带领125人找到回家的路,展现了祖国的大国情怀和昌盛国力。

中国式撤侨,一言九鼎。

宗大伟(张译饰)能力出众,处理过各种危机,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这次他老来得子,准备回国陪产,可随着好友离世,和心里许下的诺言(找到兄弟的妻子和女儿),亦然二次放弃回国,跟妻子通电话解释,他一度哽咽,我也忍不住哭了。

路遇叛军,他没有委曲求全,时时把祖国利益放在第一位,他镇定的说:“没有哪个叛军会有好下场,你伤害了我们,我们的祖国不会坐视不管,一定会让你们血债血偿。”

在边境口,为了所有人,宗大伟接受叛军头目的挑战,三试枪法,最终用智慧和勇气把125人从叛军手中带回国。

明知前方会遭遇危险,但仍义无反顾向前,因为前方有中国人,在等我们一起回家。

这是中国外交官的责任和使命,更是一片赤诚。

如果有信仰,那么一定是中国红。

影片中,面对无数焦急的中国公民,宗大伟举起喇叭大声喊话:“把手上的国旗、护照举起来,我们带你们,回家!”

这一句全场爆燃!

那一刻,高高举起的国旗,是对祖国的感谢,更是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骄傲。

万里归途的中国公民,在乘坐回航的飞机里,听到广播“飞机已经进入中国领空,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喜马拉雅山脉,欢迎大家回到祖国的怀抱”时,个个激动不已,热泪盈眶。

还有那句歌词“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家门,让迷失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戳中很多观众的泪点,鼓舞了无数身处困境的人们,成为归国同胞的心灵寄托。

是的,无论你身处何处,祖国就是你最大的后盾,她让我们每一名中华儿女都能够被善待。

祖国,我爱你!

身为普通人,我们又能为祖国做什么?

很多人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我们交通便利快捷,是无数工程师、农民工的恪尽职守,精益求精。

我们生活稳定幸福,是无数军人战士冒着生命危险,为我们守护国门。

我们身体健康快乐,是无数医护人员默默付出,救死扶伤,抗战疫情。

祖国,我爱你!我作为抗击疫情的一份子,会继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自己负责,对国家负责!

祖国,我爱你!此生不悔入华夏,来生还生中华家!

祖国,我爱你!愿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万里归途》观后感 篇3

昨天晚上看了一部电影,国庆档播出的主旋律电影《万里归途》,这部电影深深打动了我。

影片刚开始,就介绍了发生内乱的努米亚共和国的背景:整个国家发生动乱,保卫家园的政府军,还有残忍的反叛军之间的战斗,导致很多无辜的人流连失所,还有很多人员伤亡。

机敏的宗大伟、正直坚定的成朗还有善良体贴的白婳,他们带领一群撤离的华侨,正在往指定的地点赶。

这部电影,我要站在主角宗大伟的角度去看,他是中国在努米亚的外交官,真正让我敬佩的是,他在面对叛军时的表现,还有他如何去鼓励华侨的那种勇气。

宗大伟在电影里面说了很多谎话,但是说谎话是需要很大的担当承担的,他需要把每一个华侨给带到安全的地点撤离。

他们被叛军抓到的时候,叛军首领想利用他中国外交官的身份,来承认他们叛军的合法地位,但是被宗大伟拒绝了,这非常需要勇气,还有考验。

包括在整个剧的结尾时,他又被反叛军给抓住,我清楚都记得他第一次跟反叛军交锋时,他努力的抖擞那拯救的衣领,以便使自己镇定下来。还有这一次跟反叛军的首领交锋,他非常紧张,腿发抖。我非常知道他跟那种情况之下非常害怕,作为外交官,又不是军人,但是这种勇气来自于他对同胞的爱,来自于他的责任,来自于他的担当。

电影当中还有一处细节我非常清楚,就是在成朗的带领之下,撤离的华侨穿过沙漠,到达指定地点时那种激动的时刻。

有一位华侨亲自计数了他们从出发地点到达指定地点的步数,总共是32万6713步,期间,他们穿过了一望无际的沙漠,相互扶持,相互鼓励,最终抵达了目的地。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觉得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够有这种实力去撤出本国的.华侨,我为祖国的强大感到骄傲,真心的体会到那 ……此处隐藏1730个字……特点,视听感受层面做足了吸引力;影片同时又有着家国情、亲情、“同袍”情等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以情动人,有很强的代入感。影片的人物塑造很有新意,这些外交官也是普通人,他们会恐惧、会难过、会纠结,但依然在关键时刻选择勇敢无畏、一往无前。同时,宗大伟、成朗的相互认同、影响,也在热血与责任之外,呈现出人物的发展变化与性格深度,非常耐看,也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

全体演员演技在线,让这个故事更容易走进观众的心中,他们奉献的表演是精准、到位、恰到好处的,值得品味。

  《万里归途》观后感 篇7

《万里归途》完全不负商业大片的体量。饶晓志的电影还是有保障的,故事很扎实,困境一波接一波向主人公袭来,节奏十分紧凑,而身在战场,时不时降临的枪林弹雨,不期而至的死亡,让影片始终处在一种惊险紧张的状态下,不到最后一刻都得悬着一颗心。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本片讲“撤侨”的不易,不光是概念性的输出,不是口号式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过程需要外交官的不断交涉、对战场的判断、对暴力的抵抗,也需要侨胞们自己的冷静镇定和信念感。本片更关注的是来自人本身的智慧和勇气,回归到了“人”,这是此类电影最重要的评判标准。此外,虽然没法在国外拍,是在国内取景,做了实景改造和1:1场景搭建来拍摄,非常有真实感,制作上很见工业属性。

张译的角色也不同于常见的高大全男主,反而是“史上最丧”的撤侨男主角,多年多次的战场撤侨、不得已与家庭的疏离,让他始终背负沉重的心理阴霾,在人物塑造上给了他很大空间。“归途”不仅是从撤侨战场完成任务归来,也是一段归心之旅,人终归要凭借信念克服困难到达彼岸吧。

  《万里归途》观后感 篇8

宗大伟一开始在成朗眼里并不讨喜,甚至显得油滑世故。作为初出茅庐的外交官,成朗勇敢热血却经验不足。这是他第一次主动请缨,深入战区参与撤侨工作,虽然工作处事有点“轴”,但在原则纪律和政策外宣上,显然具备更多的优势。从王俊凯出场的扮相上来说,非常符合青年才俊的定位,不过稚嫩的五官很容易出戏,好在时间不长,后面灰头土脸的妆容,大力掩盖了他的少年感,增加了角色的可信度。

殷桃扮演驻外企业高管白婳,一名已故外交官的家属,有着坚忍和担当的一面。而片中另一名女性角色——宗大伟的妻子陈悦,则凭借一通电话和一个拥抱,牢牢抓住了人心。

拍摄真实的人和生活,《万里归途》采用了很多细节,赋予角色深入战区最可信的动机。所以当最后真实的撤侨画面出现,我们才不由得对这些外交官肃然起敬。

  《万里归途》观后感 篇9

国庆档上映的几部大片,《万里归途》目前占据着各大主流电影平台“想看”的头把交椅,可见这部电影的热度之高。除了改编自真实的撤侨事件,“师徒组合”(王俊凯和张译)和“鸡毛夫妻”(张译和殷桃)重聚,《万里归途》还有什么卖点吸引观众?

《万里归途》以2015年努米亚共和国内战为背景,讲述前驻地外交官宗大伟和新人成朗临危受命,带领北非边境的中国同胞回家的故事。不难想象,影迷很容易把《万里归途》和类似题材的《摩加迪沙》作对比。

不同的是,《摩加迪沙》以外交官及其家属、工作人员的撤离为主,落脚点是韩国电影擅长的南北关系。《万里归途》则关注125名在外打工的普通民众,在没有物资和支援的危急情况下,徒步穿越战火和荒漠,最后走出困境,体现的是中国外交官的勇气和智慧。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所谓撤侨就是飞机军舰开到,所有人挥舞国旗欢欣团聚,根本想象不出他们曾经历多少磨难。《万里归途》正是聚焦回家前的这一段征途,设置了大量的障碍和考验,比如政府军不协助、反叛军的挑衅、通讯中断失联、撤离点情况不明等,让主人公不断卷入未知的风险和危机,并用15天、32万步这样直观的数据,给观众带来极强的心理压迫感。

物理层面的困难同时带来了精神层面的交锋,成朗和宗大伟在经验和原则上的冲突,则把外交官的个性和品质落到实处,让普通观众对这个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

张译扮演的宗大伟是《万里归途》的绝对一号。他熟悉当地语言,懂民情接地气,在底线之上懂得灵活变通,并具备优秀的研判和交际能力,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可谓是“说软话办硬事”的典型代表。片中,张译的表现一如既往的稳,有血有肉,实现了观众情绪的最大调动。

  《万里归途》观后感 篇10

“异乡为异客,逢佳节思亲。 ”身处异乡,面对突如其来的现象时,人可能突然感到家乡的亲切,见到家乡的人,听着家乡的歌流下了眼泪。电影《万里归途》让所有居住在海外的中国人感受祖国的强大,让居住在中国本土的人感到自豪和自豪。

其一,电影开头,中国外交官宗大伟(张译)用号筒喊道。 “现在各位,请举起手中的国旗、护照!我们带你们回家!”中国同胞们异口同声地说:“回家吧!快回家!快回家!’这也马上带我去电影里,带我去那个年代,是的,那时大家希望的是回家,能平安回来。就在大家惊慌失措中,悲观的时候,国家派人来了。我们也许可以通过改变立场,理解现在国家的概念是什么。

其二,电影中中国外交官宗大伟(张译)被无数枪指着,面对极度危险时,他坚定地拿出印有中国字的“外交护照”,霸气地下车穿过人流,震慑着叛军的人们。我看到这一幕真的很感动。 “中国护照”之所以有这么强的威慑力,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中国。国家强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大,这种威慑力很大。外国叛军如果敢对中国外交人员动武,那就意味着向中国政府挑衅,其结果绝对会让他们心惊肉跳。所以中国的外交护照可以在国外成为所有中国人的“护身符”。

我们平时觉得中国护照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在国外面临危险的时候,在束手无策的时候,在拿出中国外交护照威慑叛军的时候,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中国护照的强大威慑。这时,你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祖国永远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

其三,电影中中国驻大使吕毅松(李雪健)说。 “祖国,决不抛弃任何同胞。我们一定会带大家回家。 ’这句话说明了国家的态度。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国家都不会抛弃所有处于痛苦之中的中国人。国家永远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永远对所有海外华人不离不弃、永不放弃。也就是说,这个坚定的信念,让每个旅居海外的中国人都感受到国家赋予的安全感、归宿感和幸福感。我看到国家说无论是在利比亚的侨民撤退还是在也门的侨民撤退都将完成。在国内遭遇大灾害的时候,国家也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我们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感到自豪和自豪。

其四,电影《万里归途》有特殊的群演,基本上来自战乱地区,拍摄中往往接触风景。因为这些事情不是虚构的,而是他们家乡正在经历的事情,更残酷。当我们每天在叙利亚、利比亚看到各种枪战、屠杀、死亡、流血、废墟时,我们看到的是身边的环境。我们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很温暖祥和。通过前后对比,你能深深体会到生活在华夏大地上是多么幸运的事情。

电影的名字是《万里归途》。是的。无论我们海外游子在世界的哪个地方,祖国都会永远挂念着我们。永远是我们在国外有尊严地生活的强大后盾和保障。最终我们踏上万里归途。毕竟我们的根在华夏大地,叶落根落,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铭记的,也是刻骨铭心的基因。

《《万里归途》观后感(通用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