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观后感12篇

更新时间:2025-10-31 17:41:22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12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银河补习班》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1

近日,特别安排全家共同观看了《银河补习班》。爸爸是奔着看电影去的,妈妈是奔着周末的Family Day去的,小茗同学是奔着爆米花和给超哥捧场去的。

虽然期盼不同,却都收获满满。爸爸的感触比较深刻,晚饭时依然沉浸在影片的思考中,反观小茗同学的感受就简单地多,一个字帅,如此简单的观后感,让她爸抓狂,不过好在刚刚受了影片的教育,很快心平气和,转为理解与信任,电影的教育意义很显著嘛。后来我与小茗同学散步的时候将这个帅字做了进一步的剖析,她告诉我超哥不仅长的帅,在电影里很多地方都做的很帅气。由此可知这娃还是对电影里的很多经典镜头有所触动的,问题是语言不够丰富不知道该怎样表达,所以有时候孩子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她的自身问题,家长的沟通方式、引导能力都是需要共同成长的。我们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我们不知道怎样做父母,孩子也同样不知道怎么做孩子。影片中出现的“我是第一次当爸爸”、“我也是第一次当儿子”两句台词让我泪奔,生活中父母与孩子的冲突与对决不都缘于这第一次吗?生活中,放下身段换位思考那只是无数次冲突之后的无奈之举。

影片片名虽然是《银河补习班》,但讲述的却是一个家庭教育的故事,是一场父母与子女的共同成长的故事,我认为这个过程其实是相爱相杀的,称之为一场对决。父母与子女的缘分,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了,父母之于子女,也只是人生中的一个匆匆过客,时光在指缝里悄悄地溜走,我们大手牵小手的日子也在一天天地减少。如果有人说不知不觉地孩子就长大了,那你必定也没有付出过太多成长的代价,必定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现在称之为“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

对决一、学习方式的对决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马飞问爸爸准备怎么帮他复习,爸爸回答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这样的回答观众出乎意料,让马飞自己学习哪来的底气跟教导主任打赌从全校垫底成长为前十呢?这种矛盾碰撞与心理冲突就是学习方式的对决。《老子》原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是讲述的同样的道理。家庭教育中多数的鸡飞狗跳都来源于父母教孩子学习,初上小学,父母总是觉得比孩子懂得多,孩子总是比自己当年笨的多,殊不知等到孩子读初中、高中、大学,还有多少家长能教孩子学习呢?所以学习的过程还是只能孩子自己来,父母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学会独立学习。影片中邓超说“孩子需要独立思考,勇敢面对这个世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对孩子的要求是“一直想”,正是这种激励引导式的学习方式在洪水中、在外太空的关键时刻让马飞自救成功,创造了一个与年龄不符的奇迹。

对决二、学习目标的对决

影片中邓超喊出“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最终目的”的时候,我想为他喝彩鼓掌,这句话道出了国内教育的最大弊端——以高考作为学习目标,包括我这个20年前的考生也是受害者。影片中出现了高考结束后高三学生不论差生还是尖子生都将试卷课本撕碎,像漫天大雪般扔满校园的一幕,这真的是教育的成功吗?面对马文皓的责问,教导主任老泪纵横,我想这一刻的奔溃,代表着“一切以考试成绩为目标”的溃败。高中教育将高考成功后的日子描绘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殊不知打开这扇大门后,能看到什么风景是全然不同的,因为高考只是一个过程,并且今后的路没有老师、父母的帮扶,更为艰辛。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目标,那么你的人生将止步于高考。如何引导孩子树立人生目标又是父母的巨大课题,这种引导是艰难的,因为父母可能自身就有缺陷,这种原生家庭的缺陷,如果不好好修复,必然会成长到下一代身上。教育的复制与传承过程中浸透着原生家庭的影子,只有父母的觉醒,才能带来孩子的思考。学习目标不分高低贵贱,有梦想并且愿意持之以恒就是成功。

对决三、学习动力的对决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连箭靶子都找不到在哪,你每天拉弓有什么用。”这是影片中唯一出现过两次的台词。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就特别反感这种应试教育,可是当我们升级成家长了,不知不觉又让孩子走上了我们的老路。当年的我可以因为老母亲一句“不好好读书就要去扫大街”就吓地奋力学习,可是我的孩子却没有因为旅游、美食、影视、娱乐等富足的生活条件去奋力学习,也没有因为我对她未来的担忧而发愤图强,或许我们都错了,我们每天教育孩子努力拉弓,可是孩子只想划船,我们没有人划船到达彼岸,只能对划船深深地担忧,并且努力地让她学会拈弓搭剑,孩子不是实验品,我们作为家长不允许孩子去试错也是情有可原的,所以孩子和家长变成了没有交叉点的平行线。教育书籍都让家长要燃起孩子心中的那团火,可是没有拿出燃起的方法。影片中邓超带孩子旷课去追求心中的理想,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马飞从小对航天航空表现出来的炽热的爱,如果不是一种对正能量的追求,这种教育方式是无法燃起熊熊的学习热情的,反而会引起孩子的进一步堕落。

有人说需要带一包纸巾去看这部影片,我觉得虽然没那么夸张,但是到了我这个年龄还是感慨良多的,无数次被戳中泪点,三十多年来老父亲对我的点点滴滴的爱像放电影一样开始在脑海里呈现。我觉得看完影片,每个子女都应该给父亲一个大大的拥抱,说一声“爸爸,我爱你”。不过我们中国人历来将东方人的含蓄发挥地淋漓尽致,包括我。所以写下这篇观后感,献给第一次做爸爸的爸爸,也献给第一次做孩子的孩子。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2

算是后知后觉吧,因同事的推荐走进影院的时候,不知道《银河补习班》早在全国多处点映,已在网上炒得火热。不愿在网上事先了解剧情的梗概,是想不经意间能够更多地体验到电影带来的震撼,就像当年误打误撞和儿子观看《寻梦环游记》一般,少些剧透反倒更容易收获更多的感动与惊喜。看得出,这是一部用心了的作品尽管有些场景太过夸张,有些逻辑不够合理,但仍觉得这是一部令人欣喜的好电影。甚至觉得它对于中国教育类电影的价值就像《流浪地球》对于中国科幻电影一般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电影讲述了父亲马皓文因设计的大桥崩塌,替单位背黑锅入狱,错过了儿子马文7年的成长,出狱后,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成功将儿子从一名学渣培养成学霸,并最终成为宇航员的故事。观影的过程中多次落泪,也心生惊喜。感动于父亲对孩子的理解,感动于导演对于当下教育的理性思考。《一个也不能少》、《老师好》也都是国内教育类电影,但它们更多关注的是师爱,是老师的责任与奉献,而缺乏对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的解读与呈现。《银河补习班》突破了这样的局限,他明确表达了教育的价值: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高分的学霸,而是要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曾有位想择校的家长问我:什么是好学校啊?她认为大家都抢着上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名校就是好学校。这其实是很普遍的现象,对于教育,许多家长都是跟风而行,别人说哪所学校好,就削尖脑袋跟着去;别人说要给孩子补习,就赶紧给孩子报班,而对于教育本身却懒得探 ……此处隐藏17952个字……父亲当年入狱是冤案后,为了不影响自己拿到上天最终的名额,儿子劝父亲放弃申诉,就这么着吧。父亲说:我今天才知道,我的教育是完全失败的。

我经历过同样的时刻。

我比弟弟大十岁,一直觉得他聪明可爱,认真努力上进,我什么时候知道我没有教好我弟弟的呢?他上大学的时候,我和他电话聊天,让他多读一点人文的书,理科生有人文关怀,文理平衡很重要。弟弟说,哥哥,你算了吧,你读了那么多书一个月也就挣那么点钱,没用的。

我一直记得自己那个时候的全身发凉,也一直好奇自己那个时候内心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波澜。完了完了完了,我清楚的知道,这个孩子成了个俗人,以赚钱为生活的目标和努力方向,以钱多钱少为衡量别人和交友处事的方式,我很伤心,从那个六斤的小婴孩,一直成长成一个男子汉,我自责于自己是在哪一段忽视了他的成长,漠视了他内心的呼唤呢。一直到现在,这种内心崩塌的感觉,和难以挽回的挫败感,清晰的存留在自己的记忆里。

电影里,父亲面对这个即将入选宇航员,自信阳光,自己一手打造的儿子,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失望,是的,我的教育,失败了,银河补习班失败了。

感同身受。

3、电影很感动,但是我没哭,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故事。

父亲道歉,孩子,爸爸是第一次给人做爸爸,做的不对,请原谅。

儿子给爸爸道歉,我是第一次给人做儿子,做的不好,请多关照。

是挺感人的,可是我也常说。

高考很重要,但是生活的每一天都很重要啊,学习并不是简单的用来考试,知识是用来好好生活。

我上个月高考的时候刚写过,也天天儿的这么给孩子讲。

出于对自我的清醒认知,因为我自己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爸爸,所以,《银河补习班》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电影,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自然很反感。这也是电影最大的问题。

龙应台一直说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所谓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都是这个道理。所以,请珍惜缘份,认真陪伴,我们对孩子做的,也仅仅是陪他/她成年,送他/她远走,而已。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12

马飞,一个年轻的宇航员,将在20xx年12月远征外太空。然而,在出发前的见面会上,他的家长席却是空的,这一切还得从1990年东沛市奥运火炬交接仪式说起。

马浩文,是个伟大的桥梁设计师,是东沛大桥的设计者,同时因为它成了火炬手。在完成仪式的那一刻,他让他的儿子看到了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不幸的是,东沛大桥意外地塌了,他因此被判入狱七年,从此他们父子俩也迎来了人生中最落魄的日子。

马飞从小就被人们称为“缺根弦”,原因是他非常笨,再加上他爸爸设计的东沛大桥垮塌了,他的整个童年就在周边人们的歧视、鄙夷和白眼中渡过。没过多久马飞的父母也离婚了。

七年后,马浩文出狱了,此时他的儿子马飞在东沛市的一所有名的学校——博喻学校上初中,然而成绩却是年级倒数第一,同时因多次违反校纪校规面临被学校开除的境地。马浩文为了儿子不被开除,和主任打赌让他儿子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成绩达到年级前十,差1分直接开除,恰好一直跟着母亲生活的马飞接到妈妈的电话,要长期出差,父子俩就开始了“补习”生活,让父子生活空缺的七年时光有了丝丝改观。

回到家里,父亲马浩文丈量了一下马飞的课本,总高11厘米,对此马浩文开始对马飞的学习进行过程规划:我们成绩已经很差了,每天学习这11厘米中的0.1厘米的知识,并学会学透它,一样是成功,是进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习是要靠积累来夯实的。在一起学习的过程中,父亲还不断的鼓励马飞,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标,生活就像弓箭,梦想就像标靶,如果没有梦想,每天拉弓只是白费力气,没有任何意义,这样还不如连家庭作业都不要写。

就这样,父子俩过起了边学边玩的生活,马浩文教儿子自己当初学习的种种“秘诀”,领导儿子确定学习目标,马飞学习成绩也慢慢的从总分十几分的年级倒数第一,提升到了倒数第五(六十三分),为此马浩文想尽了办法,筹钱买了一台586的电脑给儿子作为进步提高的奖励。

期末考试前一个月,马浩文想带着儿子去外地看航展,不过因考试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学生住校封闭学习,马飞得知爸爸要带他外出看航展的消息后,还是想方设法从学校“逃”了出来。

一路上父子俩游览了许多旅游胜地,学习了很多天文和地理的知识,也让马飞确定了一个目标和理想,就是当上一名航天员。不过因为父子俩的路程规划的问题,他们到了航展地后,航展已经是最后一天了,票早就卖光了,可马浩文却在附近的小山坡上找到了更好的位置,两人边看航展,边放飞自我。

在回去的时候,马飞因上错了大巴车,和父亲走散了,此时下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雨,天气预报说,在7小时内降雨量将达到180厘米左右,就在山洪即将爆发的那一刻,马浩文拿起扩音器对着四周喊道:“马飞!如果你能听见你就认真的观察你周边的事物,看看有什么能够派上用场!”这时被困车底的马飞听到父亲的咆哮后,在车上寻找能够帮助他脱困的材料,他找到了一些窗帘、一块挡板、一根拐杖、一个哨子和一个手电筒,他把窗帘和挡板绕在一起,拐杖插在挡板上,这样一个简易的救生船就做好了。他坐在小船上,一手划桨一手拿手电筒,吹着哨子,很快让救援人员发现了他,成功地将他救上了岸。

回到学校后,马飞在考试发卷时刻赶到了考场,及时的赶上了考试,考试结果出来后,马飞的成绩排名年级第六十五名,可是离爸爸马浩文和主任打赌的前十名还有很大很大的差距,班主任小高老师偷拿出了马飞的试卷,发现主任给马飞的作文打了零分。面临开除之际,马飞当着教育局领导的面读出了那篇零书作文,褒贬不一,引起了领导们的热烈讨论,最终马飞成功地留在了学校。在毕业狂欢活动中,马飞意外得知,在学校外徘徊的傻子竟然是主任的养子,品学兼优,只是因为一场考试没考好,被主任给赶出了门,想不开,跳楼自杀,从此疯疯癫癫,同时他也曾是当时东沛市的优秀少年代表和马飞的爸爸马浩文进行火炬传递的火炬手。

时光穿梭,现在马飞身处外太空,因为太空垃圾的碰撞,飞船外部零件损坏,导致飞船和地球失去了联系,如果强行返回接触大气层时就会瞬间爆炸。这时马飞想起了父亲经常和他说的一句话,就像穿越了时空在身边成像一样栩栩如生、清晰可见,“不管你要做什么,只要一直想,一直想就一定能够做好”,于是马飞鼓起勇气,决定出舱一博,动手修复飞船损坏的零件,皇天不负有心人,就在马飞氧气快耗光的时候,成功的修好了飞船损坏的零件,回舱顺利返航。

再把镜头拉回东沛市,原来马浩文当时设计的大桥完全没有问题,只是因为他的徒弟吕大头在里面动了手脚,因为大家的努力,给马浩文平了反,恢复了名誉,犯奸作科的人也得到了法律的严惩。

这部电影从父子情到家国情怀,聚焦家庭教育和父子亲情,同时告诉广大的孩子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人生不止有A、B、C、D,还有E、F、G,如果还想要X、Y、Z那么你就要努力向那个目标去奋斗才能实现,想要什么,得靠自己的努力才能争取。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